环境状况公报

2012年山西省环境状况公报

编辑时间:2013-07-3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关于“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12年山西省环境状况公报》。

 

概   述

 

      2012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紧紧围绕山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转型跨越的总体要求,以污染物总量减排为抓手,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2012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30.18万吨,与2011年相比削减6.9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47.68万吨,与2011年相比削减2.61%;氨氮排放量为5.69万吨,与2011年相比削减3.65%;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24.4万吨,与2011年相比削减3.27%。与2011年相比,省辖11个城市整体环境空气质量变化不大,其中,朔州、运城、吕梁3市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有所上升,上升幅度分别为17.6%、12.6%和11.7%,其余8市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变化均不大。全省地表水水质属中度污染,在监测的99个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占48.5%,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重度污染(劣Ⅴ类)的断面占27.3%,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与2011年相比,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无明显变化。全省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2.9dB(A),较2011年下降0.3dB(A)。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但是,山西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我省仍是全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省份,生态环境脆弱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环保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维护环境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任重而道远。

 

环 境 质 量 状 况

 

大气环境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评价,2012年11个省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国家二级标准,达标城市比例为100%。

      2012年,11个省辖城市优良天数平均为348天,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5.1%,与2011年持平。

      2012年省辖城市环境空气三项主要污染物污染负荷最大的为可吸入颗粒物,占45.9%;其次为二氧化硫,占38.3%;再次为二氧化氮,占15.8%(图1)。

      与2011年相比,省辖城市整体环境空气质量变化不大。11个省辖城市中,朔州、运城、吕梁3市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有所上升,上升幅度分别为17.6%、12.6%和11.7%,其余8市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变化均不大(变化幅度绝对值小于10%)(图2)。





 

按照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太原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为劣二级,SO2和NO2达标,PM10超标0.14倍(图3)。





 

 

 

水环境

(一)地表水

      2012年全省地表水水质属中度污染。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评价,监测的99个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的断面48个,占监测断面总数的48.5%,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重度污染(劣Ⅴ类)的断面27个,占27.3%,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图4)。

 

      与2011年相比,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无明显变化。各类断面水质变化情况见表1。

 

1  2012年全省地表水水质变化情况统计表

统计项目

断面数

占监测断面总数的比例

2012年

2011年

变化

2012年

2011年

变化

监测断面数

99

97

2

——

污染断面

51

53

-2

51.5%

54.6%

-3.1%

其中

重度污染断面(劣Ⅴ类)

27

27

0

27.3%

27.8%

-0.5%

中度污染断面(Ⅴ类)

9

14

-5

9.1%

14.4%

-5.3%

轻度污染断面(Ⅳ类)

15

12

3

15.1%

12.4%

2.7%

优良断面(Ⅰ~Ⅲ类)

48

44

4

48.5%

45.4%

3.1%

 

(二)城市地下水

      2012年全省9个省辖市开展了地下水监测,共监测53眼地下水井,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进行评价,地下水总体水质为良好。其中:太原、朔州2市水质优良;长治、晋城、吕梁、晋中、大同5市水质良好,临汾水质较好,阳泉水质较差。与2011年相比,水质基本保持稳定。

(三)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

      2012年11个省辖市共监测2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总体水质达标率为87.2%。其中:太原、大同、长治、晋城、朔州、忻州、晋中、运城、吕梁9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与2011年相比,水质基本保持稳定。

声环境

(一)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2012年全省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2.9dB(A),较2011年下降0.3dB(A),声环境质量较好。按照《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 640-2012)进行评价,11个省辖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等级均为较好(图5)。

(二)城市道路交通噪声

      2012年全省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6.4dB(A),较2011年下降0.2dB(A)。按照《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 640-2012)进行评价,11个省辖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等级均为好(图6)。

 

 

(三)城市功能区噪声

      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进行评价,2012年全省各类功能区昼夜间达标率在25.0%-98.1%之间,各类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率均高于夜间达标率,3类功能区昼夜达标率高于其它类功能区达标率(图7)。

工业固体废物

      2012年,山西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8950.5万吨,比上年增加5.04%;排放量22.0万吨,比上年减少24.3%;综合利用量16279.3万吨,比上年增加2.39%;综合利用率56.2%,比上年减少1.5个百分点;处置量9940.5万吨,比上年增加8.03%。

辐射环境

      截止2012年底,全省共有2104家核技术利用单位领取了辐射安全许可证,其中涉源单位476家,共3403枚放射源。射线装置使用单位共1628家,共3847台射线装置。放射性同位素使用和放射性废物库运行全年无事故,电离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本底水平。电磁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但随着核与辐射技术利用的快速发展,辐射安全监管形势更加严峻。

      2012年全省开展了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综合检查专项行动,新排查出核技术利用单位40家,对50家111枚闲置的废源进行了收贮。全年共办理放射性同位素转让审批76家,共298枚放射源。办理放射性同位素异地使用备案28家。组织223名辐射安全防护监督员进行了业务培训。举办了6期全省辐射安全培训班,为859人颁发了《辐射安全培训合格证》。

自然生态环境

      全省共建成自然保护区46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4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16.1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4%;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6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2个,省级生态乡镇202个,省级生态村113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国家级生态村3个。

      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的复杂多样,造就了山西省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据调查,全省野生动植物种类共有2602种;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121种,其中蕨类植物95钟,裸子植物14种,被子植物2012种;共有野生脊椎动物481种,其中哺乳类65种,鸟类329种,爬行类27种,两栖类12种,鱼类48种。

      我省境内的中国特有种635种,其中,野生维管束植物特有种591种,野生脊椎动物特有种44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二级保护动物51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二级保护植物7种。维管束植物中属于极危物种1种,濒危物种10种,易危物种53种。野生脊椎动物中属于极危物种2种,濒危物种11种,易危与近危物种62种。

 

 

 

 

 

 

保护环境的措施与行动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强化污染减排责任考核,下达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责任状,实施重大环境问题约谈制度;建立污染减排联动机制,省环保厅先后与16个部门联合发文或共同召开会议,协同推进污染减排;创新减排政策机制,推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和工业粉尘等六项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排污权交易全覆盖,激发污染减排活力;细化工程减排措施,省政府对11台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机组下达停产治理处理意见,2012年全省脱硝装机容量达到1768万千瓦,是2011年底的3.9倍;强化结构减排,对178家企业、457台(套)设施实施环境污染末位淘汰。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2012年各项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电力行业关停淘汰52万千瓦,炼铁行业淘汰55万吨,焦炭行业关停淘汰927万吨。积极推进高排放机动车强制淘汰和强制注销,2012年淘汰或强制注销机动车是2011年的2倍。

      2012年,山西省二氧化硫排放量130.18万吨,较上年(139.9万吨)削减6.95%。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前五位的市依次是运城、大同、长治、太原、吕梁,5市排放量占全省排放量的53.4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7.68万吨,较上年(48.96%)削减2.61%。其中,工业和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9.36万吨,较上年(30.25万吨)削减2.9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居前五位的市依次是运城、晋中、临汾、吕梁、长治,5市排放量占全省排放量的60.24%;氨氮排放量5.69万吨,较上年(5.91万吨)削减3.65%。其中,工业和生活氨氮排放量4.41万吨,较上年(4.62万吨)削减4.48%。氨氮排放量居前五位的市依次是运城、临汾、吕梁、长治、晋中,5市排放量占全省排放量的57.82%;氮氧化物排放量124.4万吨,较上年(128.6万吨)削减3.27%。氮氧化物排放量居前五位的市依次是大同、太原、长治、运城、临汾,5市排放量占全省排放量的53.9%。烟尘排放量71.4万吨,较上年(75.42万吨)削减5.33%。工业粉尘排放量35.69万吨,较上年(37.57万吨)削减5.01%。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了省政府确定的年度目标。

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防治。制定和完善太原市环境质量改善工作方案,大力实施重污染企业关停搬迁工作,开展省城环境质量改善攻坚行动,树立省城对外良好形象。推进气化山西工作实施进程,凡具备条件使用清洁燃料的,不得再烧煤,大力促进“四气”气源分布利用及管网建设,使电厂、钢铁、有色金属、氧化铝、陶瓷和玻璃制造等高耗能行业逐步实施“煤改气”。积极推进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工作,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

      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在全国率先研究制定了“重点工业企业排放达标率计分及填报办法”,并作为我省城考工作的一项补充办法下发执行。

      水污染防治。完成了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年度评估工作并通过环保部审核,完成11个地市的乡镇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其中9个地市已取得省政府批复。对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水源地进行监督检查,防范水污染事故的发生。

      山西省28个重点流域国家考核断面中,19个断面水质达到目标要求。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共扣缴流域生态补偿金14950万元,奖励5110万元。

      截至2012年底,全省已建成投运135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达到307.7万吨/日,黄河、海河流域实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县级全覆盖,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2%。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监督检查力度,促进了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

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以强化危险废物管理为抓手,不断加大工业固体废物监管力度,固体废物管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环保部限期治理的两个历史遗留铬渣治理项目全部完成。完成了全省危险废物初次申报登记和危险废物规范化考核交叉检查。危险废物处置能力稳步提升,全省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执证经营单位达到14家,危险废物(含铬渣)年处理处置能力达到28.6万吨。

■绿色生态工程

      根据《山西省绿色生态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绿色生态工程实施区域内各市县继续深入推进煤化工企业工艺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等污染减排工程,加快城市绿化、集中供热供气、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环保公益设施建设,深入推进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和生态示范系列建设。截止到2012年底,山西省绿色生态工程已完成总体规划进度的50%。

■生态环境保护

      2012年,全省中央财政资金投入2.5亿元,省、市、县三级财政按4:3:3的比例配套2.5亿元,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共确定了29个示范项目,涉及11个市、29个县(市、区)、65个乡(镇)、434个村,受益人口73万人。

      开展了全省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工作,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评估,进行了全省自然保护区执法检查。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加快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的审核工作,全年共批复了320个煤炭企业的治理方案,组织对已批复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了重点督查,强化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的落实。

环保投入

      2012年省级环保专项资金共计2.63亿元,安排治理项目128个。其中:涉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5个,重点行业污染源治理项目52个,区域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项目35个,农村环境保护项目28个,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项目8个。以上项目的实施,加快了环保治理项目建设的步伐。

      2012年中央和省级环境能力建设累计投入1.1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3367万元,省级资金7964.5万元,主要用于环境监测、环境监察、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运行维护、环保信息能力建设、环保宣教能力建设、环境辐射能力建设、生态环境遥感等项目。以上能力建设项目的投入,为省级和有关市、县环保部门配备了相应的仪器设备,提供了运行维护资金保障,有效提升了环保部门监管能力建设水平。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省环保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调整和下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权限的通知》,下放了部分建设项目的审批权限,简化了审批程序;进一步规范了扩权强县试点县(市)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全年省环保厅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766个,其中:环评报告书533个,环评报告表233个;涉及项目总投资3715.21亿元,环保投资90.64亿元。全年省环保厅审批规划环评16个。

      省环保厅全年批准省管建设项目试生产104个,批准省管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129个,对没有按省环保厅要求完成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搬迁任务的91个项目所在的37个县区人民政府发出督办通知,初步完成省级环评审批建设项目核查,对“十五”以来省管建设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核查,出台了《关于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收费的指导意见(暂行)》,大力推进环境监理工作。

环境执法

      扎实开展湖库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执法监察、生态环境监察、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环境质量改善攻坚行动、环境百日安全大检查活动、违法排污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对环境违法行为严重的企业进行挂牌督办。

      全省共征收入库排污费13.5亿元,其中,征收焦炭生产排污费2.46亿元;省本级征收30万千瓦以上电力企业二氧化硫排污费1.005亿元。山西省荣获全国排污申报核定与排污收费汇审考评“一等奖”。

 

环境监测

      完成了环境质量监测和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任务,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开展了全省环境应急监测演练大比武活动,太原市荣获一等奖。开展了全省第二届环境监测系统技术比武,大同市获团体一等奖。全力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开展PM2.5研究性监测并向社会发布了监测结果。全方位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扎实开展行业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资质认定工作,大力推进各市、县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强化22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市)的环境监测工作。组织了对11市2011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的评选,太原市获一等奖。实施国控企业污染源自行监测情况检查,加强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考核。对18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考核。省、11市、43个重点县(市区)编制并向社会发布了本辖区2011年度《环境状况公报》。

环境信访

      制定了《山西省环境保护厅违法排污行为社会举报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不断畅通信访渠道,加强“12369”环保举报热线建设和管理。在重要敏感时期实行环境信访“零报告”制度和领导干部每日值班制度,确保重大时期环境信访任务圆满完成。对全省环境信访情况定期进行通报。对上级部门交办的重点信访案件全部及时进行了调查处理和答复。

      2012年全省环保系统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反映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的信访事项8318 件,其中来信669封,来访295批(340人次),电话(含12369热线)7285个,电子邮件69封。其中,省环保厅受理各类环境信访事项107件,受理的环境信访事项已经全部按期查处。

污染源在线监控

      截至2012年底,我省12个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其中1个省级监控中心,11个市级监控中心),均与环保部监控平台稳定联网,实时上传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监控全省重点排污企业989家,其中废气1375个点位,废水849个点位,过程监控1361个点位。监控数据成为总量减排核算、排污费征收、排污许可证证后监管、环境执法、环境统计和脱硫电价核准等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2012年,我省过程监控被环保部批准列为国家重点污染源环保治理设施过程监控系统项目的试点省。

环保科技、标准和产业

   《煤烟污染型省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其应用研究》、《山西省重点污染源自动控制系统标准技术研究》等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组织开展我省环保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科研课题。研制出全国首台苯并芘在线监测仪。开展了对《山西省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山西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规范》、《山西省水环境功能区划》等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修订。启动了我省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调查。

环境信息

    加强环境信息化制度建设,制定了《山西省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完成了山西省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整体集成实施工作。完善省环保厅政府网站的各项功能,规范了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增强了网站在线办公能力。省环保厅政府网站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939条。省环保厅局域网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稳定运行。继续开展了对各市环保局政府网站的绩效评估。

队伍建设

      2012年,经省编办批复,省环保厅先后成立了“山西国家空气背景庞泉沟环境监测站”和“山西省环保物联网云计算管理中心”两个新单位,省环保厅直属事业单位由16个增加为18个。截止2011年底,全省县级以上共设置各类环保机构620个(其中,省级19个,市级108个,县乡级493个);全省环保系统人员编制总数达9899人,其中行政编制1257人,事业编制8572人,其他编制70人,年末实有工作人员12084人。

环境宣传教育

      出台了《“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绩效考核机制》,组织开展了世界环境日大型系列纪念活动。组织了山西省污染减排新闻采访活动,发表稿件达1000多篇,其中,在中国环境报发表的《山西强势倒逼电企脱硝》,被“杜邦杯”评委会推荐为一等奖。全省环保系统共组织新闻发布会50余次,网络媒体宣传山西环保的新闻报道达6000多篇(次)。开展了绿色创建活动,全省创建绿色学校和绿色幼儿园达到323个,绿色社区达到39个。编写出版了《中小学环境教育读本》,首次在全省中小学教科书中植入环保篇章。

 对外合作

      2012年,山西省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环境保护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在PRB垃圾渗滤液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管理、SO2排污权交易、焦化行业排放计算及政策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合作。省环保厅全年共组织13批25人次出国出境进行业务学习研修,接待境外来访专家6人次。

 

 

 

 

 

                 2012年山西环保大事记

一、1月14日,省委书记袁纯清对全省环保工作做出批示:2011年环保工作成绩明显,尤其是引入市场机制,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要继续大力施行。2012年所安排各项工作,每一条我都表示同意,关键是抓好落实,使环保更好地服务于转型跨越、促进转型跨越、支撑转型跨越。

二、1月21日,省政府对逾期未完成燃煤电厂烟气脱硝限期治理任务机组作出处理。

三、2月7日,省政府成立省城环境质量改善指导协调组,为期三年的省城环境质量改善工作启动。

四、4月23日,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此后,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部门分工的通知》。

五、4月26日,备受省城人民关注的太原煤气化集团有限公司焦化厂宣告停产。

六、6月5日(世界环境日),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忻州、晋中、临汾、运城、吕梁等11个重点城市PM2.5研究性监测数据公布。此前,省环保厅向全省公布了我省11个重点城市开展PM2.5监测的时间表。

七、6月6日,全省2011年《环境质量报告书》和《环境状况公报》评选揭晓,太原市2011年《环境质量报告书》和太原市、孝义市、洪洞县2011年《环境状况公报》获一等奖。

八、6月12日,省环保厅发出《关于进一步调整和下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权限的通知》,将省级环保部门的部分环评审批权限和管理权限下放至市级环保部门。。

九、6月21日,省环保厅制定《扩权强县试点工作环境保护管理实施细则》。

十、7月16日,国家环境保护部与山西省政府签署《共同推进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合作协议》。省委书记袁纯清、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出席。周生贤部长当日赴省环保厅看望了全体干部职工,视察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系统。

十一、7月23日,《山西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

十二、12月10日,省人民政府印发《山西省“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文章编辑: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