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煤层气5亿立方米/年项目
编辑时间:2024-12-05
项目名称: | 山西省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煤层气5亿立方米/年项目 | ||
建设地点: | 晋中市榆社县、长治市武乡县 | 建设单位: | 山西晋祥煤成气股份有限公司 |
环评机构: | 山西晋环科源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 | 拟批准日期: | 2024-12-05 |
建设项目概况: | 项目位于晋中市榆社县、长治市武乡县,矿权面积246.592km2,本次开发面积89.80km2,开采目的层为山西组3号煤层、太原组15号煤层,建设规模为产能5亿m3/a。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井场43座(其中利用勘探井场7座,新建井场36座),采气井386口,集气站2座,采出水处理站1座(位于榆社集气站内),采气管道59.24km,采出水管道59.24km,采出水输送管道7.12km,新建进站道路0.7km。项目总投资297927.23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445万元。 | ||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一)严格落实生态保护措施。 1.生态影响减缓措施。优化井场点位、管线路由和敷设形式,除已论证的临时工程外,不得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内建设施工营地、施工道路、泥浆池、取土场和弃渣场等临时工程,不得向各类敏感区排污倾废。施工道路选线尽量利用现有道路,严格划定施工范围和人员车辆行走路线,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施工安排应避开耕作期,减少对农民耕种造成的影响。土方工程应避开雨季合理安排施工期,严格控制开挖面和开挖量,对表土采取分层开挖、单独堆放、回填利用等措施。 2.生态敏感区避让措施。严禁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I级保护林地、辛安泉域重点保护区、城镇开发边界及县城总体规划范围等生态敏感区内布设井场、集气站、集输管线等设施,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占用。区块范围内与基本农田有重叠面积,不得在重叠范围内建设地面设施或发生任何改变基本农田用途的行为。 (二)严格落实水污染防治措施。 1.地表水体保护措施。施工期进一步优化穿越地表敏感水体的管线方案,优先采用无害化方式通过。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合理安排施工工期,开挖施工应选择在枯水期进行,控制施工范围。 2.施工期水污染防治措施。每座井场设置1座800m3泥浆固化池,泥浆固化池铺设防渗膜,钻井废水进入泥浆池沉淀处理后循环利用,不外排;钻井压裂后排出的压裂液贮存于井场内返排罐,循环利用于钻井压裂,不外排;施工末期,钻井废水、压裂废水无法循环利用时,通过采出水管道输送至榆社集气站采出水处理站处理。 3.运营期水污染防治措施。井场采出水、集气站分离水送采出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优先回用于集气站、井场浇洒及绿化用水,无法回用部分达标外排。每座集气站设1套MBR一体化处理装置,生活污水经MBR一体化处理装置处理后回用于站场冲厕、绿化和道路洒水,不外排。电锅炉软水制备废水经采出水处理站内的MVR装置蒸发,不外排。 (三)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施工期采取边界围挡,物料遮盖、场地洒水、运输车辆加盖篷布等措施减少施工扬尘。管沟挖填随挖随用,减少土方存留时间及运输距离。钻井过程中产生的可燃气体引入燃烧装置燃烧后排放,禁止直接放空。运营期煤层气抽采、管道输送以及集气站加压的各个环节中,严禁直接向大气排放煤层气。井场、集气站及集输管道检修或事故放空的煤层气,引入集气站的高压火炬系统进行燃烧处理,点火采用自动电子点火方式,采用密闭清管工艺,减少清管作业放空量。各集气站采用电锅炉供热。 (四)加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在施工阶段采用成熟有效的止水技术,防止出现连通不同含水层的情况,避免对地下水造成影响。项目位于辛安泉域范围内,须按照山西省水利厅《山西省榆社-武乡煤层气区块开发利用项目对辛安泉域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批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要求,采取分区防渗措施。设置三处地下水跟踪监测点位,定期开展监测,一旦发现异常,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方案,避免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五)严格落实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和处置,严防造成次生环境问题。施工期井场设置泥浆固化池,钻井泥浆及钻井岩屑全部进入泥浆固化池固化填埋处理,施工结束后覆土绿化生态恢复。施工期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定期由当地环卫部门清运处置。运营期产生的采出水处理站污泥和蒸发废盐暂按危险废物进行管理贮存,建设项目投运后根据其属性鉴别结果进行合理处置;废机油、废油桶等危险废物规范收集暂存于危废贮存库,定期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清管废渣收集后送当地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置。 (六)严格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施工选用性能好、低噪音的设备,采取合理的降噪措施和工艺;施工便道尽量远离村庄,禁止村庄附近井场和管线工程夜间施工、运输。运营期合理布置噪声源,在压缩机等强噪声源周围布置隔声板,并在外围植树绿化。选择低噪声设备,设减振基础并采用消声措施。 |
Copyright 2017 sthjt.shanxi.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山西省生态环境厅
技术支持:山西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应急保障中心 (山西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 地址:太原市滨河西路北段7号 邮编:030024
- 联系邮箱:2005sxhb@163.com 晋ICP备12000773号
- 晋公安网备14010902000200号 网站标识码:1400000024